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乜許詯傻 2025-02-07 百科报 8 次浏览 0个评论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杨国福的 " 味道哲学 "

采访|何伊凡

|《中国企业家》记者 孙欣

编辑|姚赟

图片摄影|邓攀

杨国福是个恋旧的人。

" 必须沿着锅边往下,尤其底部要瓦起来,草料容易粘锅,有烟气一锅就全废了。" 站在大炒锅前,杨国福一边自信地介绍着如何炒制麻辣烫底料,一边自然地拿起一米长的大铲子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微微侧身,下意识地快速翻炒着空锅,如同肌肉记忆,动作老练。

这口锅是 20 多年前流行的铝制大锅,外部是明火长期烧出来的焦黑,锅内已经有了分层,底部已经被磨得十分光滑,锅底的铁架也和锅壁一样有明显长期烧火的痕迹。25 年前,杨国福就是用这口锅开启了他的麻辣烫事业。

做麻辣烫之前,杨国福在哈尔滨建设路步行街摆摊卖铁板鱿鱼。一个三轮车,车斗装着煤气罐,铁质烤板横着盖在上面,就是小摊全部的配置。和那口最初炒制底料的锅一样,这辆曾承载着一家生计的三轮车,如今都放置在成都郫都区杨国福工厂的文化馆。

工厂坐落在著名的郫县豆瓣酱之乡,而豆瓣酱正是麻辣烫底料的核心原料之一。

杨国福十分重视原料。" 这个麻椒在古时是上贡专用,口感上麻味是普通麻椒的两倍。这个肉桂你能吃到甜甜的味道。" 介绍时杨国福也会拿上一颗放入口中。旧物、新厂、香料在这里交织混合,折射并放大了杨国福的人生五味。

出生于哈尔滨宾县,家中 6 个孩子,杨国福排行老三,五年级肄业后,他种过地,放过羊,经历过烤鱿鱼入不敷出的窘迫。工厂内,从炒锅走到智能化的生产车间,距离不到 10 米,而这条路,杨国福走了 20 多年。

截至目前,杨国福麻辣烫集团拥有近 7000 家门店,遍布 20 多个国家,门店数量在行业内排行第一。近些年杨国福麻辣烫在国际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,有日媒曾专门派记者去东京一家杨国福门店试吃并报道,日本 20 多家门店,几乎都要排队。

回忆创业初期的决策,其中一件令杨国福感到庆幸,就是误打误撞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品牌。2007 年,亲戚们借名开出的 " 杨记麻辣烫 " 纷纷走红,杨国福便开始着手开放做加盟。注册商标时," 杨记 " 无法使用,他便将本名 " 杨国福 " 注册为品牌。成为全国名人的同时," 杨国福 " 也正式与自己融为一体。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这样的误打误撞,在最初国际化标准的工厂和出海战略上也隐隐有体现。

开工厂就要采购设备。一开始不怎么懂工厂的杨国福,直接询问助理全球最好的设备在哪里,助理给出了三个全球设备展览的介绍。" 哪个最大?"" 德国科隆。" 三个月后,杨国福出现在了德国科隆全球设备展的现场。

"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机器。" 这次考察,让杨国福大开眼界,从灌装机、混料机再到风送系统,所有设备能联动成为一体,这样的设备罕见,他当即决定必须拿下这套机器。

一套设备几千万,还并非有钱就能买到,设备方需要预先调研,确定产品是否符合生产才能再谈。2016 年,麻辣烫在海外并不知名,这也成了横亘在杨国福面前的第一大难题。不会英文,就找个翻译,不懂设备,就找个顾问,5 天每天往设备厂跑。最终,这套 8000 万元的设备,被杨国福收入囊中,而当时他对工厂的计划投资是 1.2 亿元。

" 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"" 敬畏英雄才能成为英雄 "" 没赚到钱的经历才是财富 ",回看杨国福的来时路,这些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,成为杨国福走出来的 " 原点 "。关于未来,杨国福称还有许多要做的事:二期工厂即将启动,六代店模型正在优化。

2025 年 1 月,《中国企业家》与杨国福麻辣烫创始人杨国福聊了他的 " 味道 " 哲学,以下是他的自述: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走出地下室

我出生于哈尔滨宾县的一个村里,小时候家里很穷,仅有两间草房,连玻璃都没有,窗户是用生产队的尿素袋子封的。

6 个孩子,我排行老三,经常连饭都吃不饱,老父亲就去邻居家借米充饥,往往只有过年才能吃一顿饺子,冬天连大白菜都吃不上,平时就吃自家种的土豆和黄豆,把黄豆泡发,再和土豆条一起炖,就着馒头吃。

十几岁时,家里开过杂食店,我放过羊,还种过地,但收入都很低,实在揭不开锅,老父亲就带着我到宾县县城去收破烂。我们租住在一个养猪场的仓库里,床的旁边就是猪饲料,冬天晚上零下三十多度,得戴上帽子睡觉。

我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,父母让我去做什么我就做什么。1995 年,我来到了哈尔滨永和街奋斗路,开始推个小车卖烤鱿鱼。

先扒了鱿鱼头皮,去掉吸盘盖,再剪成块,串起来放在铁板上烤,5 毛钱一串。每晚串鱿鱼串到一两点钟,手指经常被竹签扎破,左手破了换右手,当时两只手全部都被串烂,现在手上还留有疤痕。

后来我们租了一个地下室,每月 750 元,连牌匾都没有,买个喇叭录上音,录好了挂在门上 " 吆喝 " 揽客。那时在地下室做生意的很多,因为租金便宜,地面门店都是卖服装、手机的,有一个地上的门面店,是我连想都不敢想的事。

结果干了 5 年,糊口都糊不上。有一年令我印象深刻,挣了 3000 元,连煤都买不起。到了冬天就捡一些木筐,用斧头劈开,烧来取暖,生活窘迫。2003 年,我开第一家门店的时候,只想着养家糊口。

哈尔滨建设街是当时很火的步行街,其中有一个华盛快餐,里面卖有麻辣烫,生意红火,于是我就想着研究麻辣烫。说干就干,我开始钻研底料。用电饭锅卤了点豆瓣酱,拿大勺炒点草药,糍粑辣椒过油炸,再下香料,一开始经常炒糊,把家里都炒冒烟。

想法很天真,现实很残酷。

" 齁咸。" 我把研究的底料拿给地下室朋友品尝,大家都说:" 你这能吃吗?" 那时他们都说不行,但我不甘心,又去市场摸索,这一研究,就是 3 年。

2003 年 9 月 6 日,我终于开了第一个门店——杨记麻辣烫,开了业,我也还一直在摸索底料,不好吃绝不能上桌。

当时我租的是铁路局的房子,地下室有一个暗道,如果研发的底料不好吃,我就放到那里,攒一段时间,再趁半夜没有人的时候偷偷扔掉,尤其不敢让我爱人知道,毕竟花这么多钱做的底料说扔就扔,甚至一扔就是几万元。

不过,我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 " 门脸 ",结束了 " 打游击 " 的日子。

其实我胆子很小,也害怕赔钱。那年正碰上非典,我爱人说人家都不干,你非得干,但我知道我得扛起这份责任,撑起这个家。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当时地方铁路局的负责人,看我们摆摊时还带着个孩子,或许是可怜我们,以一年 9600 元的价格将店面出租给我。店里摆了几张老式木头桌子,我在鱿鱼炉子上焊了一个锅圈,买了一个不锈钢桶、几个漏勺,就开业了,不算房租一共投资了一两千元。

既卖麻辣烫,又卖烤饼和炸串,我记得很清楚,第一天卖了 300 多元,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,因为店里服务员一个月工资才 200 多元。

开店不到三个月,门店日均销售额达到了三四千元,当时根本没见过这么多钱,每天晚上数钱数得很开心。

白天烫麻辣烫、烤鱿鱼、烤烧饼,过了饭点,服务员在店里打理,我就去地下室炒底料。我买的第一口锅,现在还收藏着。左边一铲,右边一铲,中间一铲,不能停,一锅要炒 2 个小时,一天炒 3~4 锅,8 个小时,累得上气不接下气。有时连饭也吃不上,甚至站都站不住。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对 " 杨国福 " 负责

开始做加盟,是因为 " 眼馋 "。

九几年我就知道苏氏牛肉面、肯德基、麦当劳和永和大王等这些连锁品牌。东北有个 " 老头包子 " 开了几百家,吉野家在哈尔滨也开了几百家,我连吉野家的门也没进去过,但看着是真羡慕,我想到啥时候我才能开 300 家店。

第一家门店经营的过程中,我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。比如我爱人从人力成本出发,劝我:" 服务员工作又苦又累,要求别太严苛,能赚点钱就行了。" 但我认为,整洁环境和优质服务是店铺核心竞争力,能赢得口碑、让生意长久,所以我要求店里必须干干净净。

慢慢地,生意就做起来了。当时没有工作的亲戚朋友发现杨记麻辣烫挺火,就想跟着一起做,于是我也就有了注册商标的想法。杨记这个名字没法注册,误打误撞,就用了我自己的名字命名。

用本名,意味着我必须负起责任,加盟商一旦犯错,别人骂的就是我杨国福本人,其实这也是一件好事。

每年 2000 元,一次签 5 年合约,我提供盐糖味精配比,再给一个喷绘的 " 杨国福 " 牌匾,就这样我开始做起了加盟。第一个正儿八经给我交加盟费的加盟商,叫李青山,目前也还在宾县开店。

2009 年,杨国福已经有了几百个加盟商,我一年能赚上几百万。那时大街上都是美发店、服装店和手机店,餐饮很少," 杨国福 " 的名气出去后,每开一家店门口都会排起长队,一个县城四五家,加盟商都很赚钱,有的店一天卖 1200 碗,收入将近三四千元,但我晚上却睡不着觉。

生意越做越大,麻烦就开始多了,店面增多,管理开始变得艰难。当时有媒体曝光加盟商用前一天汤底,还有加盟商私下使用便宜原材料,他们觉得交了加盟费,我把 " 杨国福 " 的名字给他们,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。我知道再这样继续扩张下去很危险。

对我来说,一旦出事,都叫 " 杨国福 ",责任在我,于是我决定叫停加盟,开始第一次做标准化的管理。

那一年,300 多个加盟商,我一个一个去谈。如果要跟我干,就必须按我的标准来做,且我需要管理,你需要听,加盟商同意就继续合作,价值观不一致的,我就将其剥离。

对待食品需要有敬畏,如果没有敬畏之心,不热爱这个行业,我不会让他进入杨国福的平台。

当时很多人劝我,这么火的生意,你不做别人就去做了,再拖下去会失去市场,但我知道,赚钱不能把头别到裤腰带上去干。

杨国福加盟数量真正跑起来,是在 2015 年之后,2017~2018 年是高峰。目前,行业从高速发展转到高质发展,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:好吃、环境变好、营养健康,行业标准在变高。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近 5 个亿,677 天,在成都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工厂

2012 年,去希杰集团(一家韩国企业,创始人李秉喆也是三星集团的创始人,主营食品、生物科技、物流、娱乐等业务)考察,那是我第一次出国,杨国福出海的种子也在那时种下。

当时,我去一个小粥铺打包食物回酒店,很小的店铺,打包袋里装着牙签、精致的筷子和分装的餐巾纸,而那时国内还在用绳子捆绑的餐巾纸,带刺筷子根本没有包装,这让我深受触动。

敬畏英雄才能成为英雄。这次考察其中一个日程是参观三星总部,这一天,对我而言是一种灵魂拷问:我现在在做什么?未来我要做什么?我要成为什么?

我们去看了三星做辣白菜辣酱的工厂,天窗玻璃下面,摆着几百吨的横纹大米发酵罐,透过玻璃能直接看见发酵情况。后来,我又在美国待了 20 天,那里的汉堡店切牛肉时会先将表面的毛刺削掉,才开始切肉。

这种对于食品的把控和敬畏,让我看到了杨国福未来的方向,也让我明白,创业以来,我一直在做的是一个餐馆,而不是食品。自此,我心里便埋下一颗种子:我要建一个自己的工厂。

麻辣烫汤底的核心原材料是豆瓣酱、盐等调味料,我找遍了全国各种园区,考虑到运输半径,最终将工厂选址定在了郫县豆瓣酱之乡——成都郫都区。如需使用豆瓣,叉车不一会便能送到;这里周边盐矿较多,之前往东北运输一吨盐需花费八九百元,现在只需 400 元,只要建厂,就能利用距离把优势打造出来。

2016 年,我一半的时间在上海装修总部办公室,一半的时间在成都建工厂。

成都的六七月,体感温度达到四五十度,我带着 20 多个年龄较大的叔叔阿姨,一人提了一个桶,拿着瓢往墙上浇水来做养护,以此来让工厂抗震。看到哪里不平,拿锹就一起跟着干。那时,我一天要走 3 万多步,经常干到晚上 12 点,累得精瘦,掉地上都看不着人。

建这个工厂,所有跟我合作的老板都 " 哭 " 过,建筑方、设备方等无一例外。

比如说二装做消防时,按照计划,烟台儿需做成弧形,打磨光滑,这样维修时便不会伤害到人。然而当时装消防的只做了直拉,没做斜弯,还告诉我他在英特尔就是这么做的,我争执几番,他又不听,我也无奈。全装完后,我仍无法将就,我知道这不是我的原计划,最终他们全部将其卸下后,重新返工。

我认为做事就应该这样,如果不按标准来做,结果自然也就不是我们想要的。就像一碗汤,什么料都减一点,做出来很可能就不香。

设备也是如此。为了保证车间环境空气,工厂仅装置地漏,就花了 1600 万元。

2015 年,工厂选址定下后,下一步便是设备。当时全球设备展设在日本、新加坡、德国等地,德国科隆最大,当时我的签证签不了德国,就在北京找了家旅行社,先到法国再转机到科隆,几经辗转后,我终于来到了设备展,5 天的考察刷新了我对食品制造设备的认知。

从灌装机、混料机再到风送系统,所有设备能联动成为一体,系统投料上去,产品被机器人分装好,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机器。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一套设备几千万,但却并非有钱就能买到,他们需要先调研,确定是否符合产品才能再谈。当时老外十分惊讶,一般是很大的公司才购买他们的设备,而当时杨国福在国内只有一个 2000 平米的 " 小作坊 " 式工厂,现在一下子就跨越到做成都 4 万平米的工厂。

建厂之前,我的计划投资是 1.2 亿元,但钱越花越多,一套风送系统 8000 万元,实验室 3000 多万元,最后变成了 5 亿元,翻了 4 倍多,当时压力比较大,也借了不少钱。

身边不同的声音很多,许多朋友都劝我,做好餐饮就好了,轻易不要尝试食品这个市场。餐饮的逻辑和建工厂做食品逻辑,差别很大。但一想到我脑海中那个想要的场景,我就决定继续投,一定要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。如果想要事情取得一个很好的结果,那就不能太跟钱挂钩。

建成 4 万平米的工厂,行业内一般需要 3~5 年,而我是建造和设备双管齐下,只用了 677 天。目前,工厂建成 8 年,依然跟刚开业的时候几乎一样。

而工厂正是标准化的底层逻辑。有了工厂,前端门店才能有 " 傻瓜 " 模式的简易操作,加盟商只需听话照做就可以了。过去辣椒、花椒、胡椒每一样一勺或两勺来操作,现在用无纺布把三个混合一体包好,像茶包泡茶一样,加盟商只需一锅扔一包就可以了。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去上海,补短板

整个行业规模快速扩大,是从 2012 年开始的,我将碗式麻辣烫变成论斤称式,这是一个业态的跨越。

论碗装的麻辣烫,价格到每碗 10 元后就上不去了,大家对麻辣烫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路边摊、杂乱差的小店,产品品类也没有调理肉等荤菜、丸子,只有几样蔬菜和面条。

但那时杨国福品牌的门店形象已经更新到了第三代,装修级别在上升,品类也更加丰富,于是我开始将碗装变成斤称。12 元一斤,几十种菜品供客人自选,从大锅煮也变成了单锅煮。价格上来讲,从一斤 12 元,到 15 元、17 元、18 元,慢慢到 30 多元,这样一来,我们能在食材采购、服务优化等方面有更多资源投入,让这门生意持续下去。

过去,麻辣烫店只能在四五线城市,更是无法进入高端城市,用斤式后,就可以进入一二线城市,这是很大的一个变化。2015 年,杨国福总部也从哈尔滨迁到上海,那里拥有最前沿的信息,自带人才、国际优势,而我的团队缺乏的正是这些。

杨国福在上海第一家门店坐落在陕西南路,当时光房租就花了 200 万元,此后很快杨国福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,销售额也达到了几千万元,2015~2020 年,中国连锁品牌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,每天找来加盟的人非常多。

前些年,上市也是餐饮行业的一大潮流,或许是出于跟风,我也曾想引进资本,而且现在也仍有不少投资机构主动抛来橄榄枝,但是我还没想好,所以杨国福发展至今,一次外部融资都没有。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90 后的儿子,写下 " 数字化 "

最近,杨国福在日本市场很是火热,日本人对食材,特别是汤要求比较高,因为杨国福汤底加了很多草本香料,于是不少当地媒体都称我们是 " 能喝汤的麻辣烫 "。几个月过去,日本已开出 20 多家,但不少门店仍在排队,目前日本市场正在洽谈的合作有 60 多个。

出海,在合规方面要求比较高。比如说美国市场,每个州的法律都不一样,必须请专业律师来做;海外建店周期也比国内长,国内一个月就能开业,在海外要达到大几个月或者一年。

原来杨国福没有系统的国际部门,开始真正建设海外团队,是这两年,由我的儿子杨兴宇负责。

他和很多二代不太一样,他吃过苦。我在哈尔滨租房打工时,没有时间管他,所以杨兴宇曾被我 " 扔 " 在农村一小段时间,由于没有营养,孩子缺钙,摔一跤把胳膊卡折了,我才把他带回身边。

我烤鱿鱼时,他蹲在三轮车旁,来回路上就把他装进三轮车里,坐在煤气罐旁边。那些吃过的苦,他都记得,所以他深深明白努力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。这些年,他在海外四处考察门店,还有机会就去青藤学院进修。一边实践一边学习,近些年他带领团队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,成功开拓出 200 多家门店,让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。

正是有 " 共苦 " 的这些经历,他跟我关系很好,做人做事方面,我觉得他和我一样,比较厚道,从不投机取巧。

这几年,他逐步上手,集团大部分都是杨兴宇管理,我这个老家伙就负责生产和研发,目前杨国福很多的高层都是他选来的。就拿设计板块来说,他特意邀请了从欧美留学归来的专业人才来负责。他深知,这些有着国际视野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,不仅能为品牌带来前沿的设计理念,更重要的是,能够通过他们的专业指导,帮助集团在国内外开花结果。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但作为 70 后和 90 后,我们父子的想法也确实存在一些差异。上海总部有一面墙,写着 " 数字 " 两个字,正是杨兴宇写下的。他觉得餐饮要通过数字化来发展,集团内是他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,用现代化工具、数字化新模式来管理企业、帮助加盟商成长。

我不是一个严厉的父亲,希望他有自己发挥的空间,而他有拿捏不准的困惑点时,会来找我探讨交流,他对杨国福很热爱,那我就让他去做,我为他做好背后的扶持就可以了。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" 我只是赚了一点钱,离成功还很远 "

麻辣烫看起来简单,做好很难。

一个 18 年的餐饮品牌,可能会孵化出许多品类。2018 年建造工厂之前,杨国福只有一个口味——麻辣,番茄、麻辣拌、菌汤等这些口味都没有。

人的精力有限,我始终专注打磨麻辣烫这一个产品,即使到现在,我觉得依然还没有做得很好,还需不断深耕。

人永远都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。今年餐饮行业黄了 200 多万家,我不认为是餐饮不好,而是很多小白进来之后,以为很好做,但实际上背后大有学问。头几天,一个代理伙伴说北京那边空出了很多铺子,于是拿铺子很容易。但这也意味着很多人在退出,而退出就意味着亏钱。

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

餐饮创业者一定要夯实基本功,想好了怎么去发展,再去做。第一,要对于食品抱有敬畏之心。从好吃、颜值再到营养健康、数字营销,都要懂。迎合顾客的心智也很关键,如果单纯想追求发展速度,我觉得可能就会存在一定危险性。

杨国福当下的目标就是追求高质量的发展,目前六代店翻新已完成 1300 家,计划在 2025 年完成 80%。同时我计划提升加盟商带店率、加盟直营化、优化店长模式,借助会员、抖音、小程序、小红书等现代化工具,把公域变成私域,去给顾客打造更好的体验和打造出交互感。

现在,大家都在讲情绪消费。好吃的东西多了,视觉成为进一步的要求,现在又要好玩且有文化价值,实际上这就是企业文化的植入。杨国福的六代店,正是在讲属于 " 杨国福 " 的故事。

很多人会认为杨国福现在做得非常成功,我不这么认为,我只是赚了一点点钱而已,离成功还很远。六代店模型刚打造,工厂产能才到一半,二期工厂马上开建,一切才刚刚开始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,本文标题:《从地下室到近7000家门店,他用一碗麻辣烫征服全球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Top
网站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