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使企业扩张意愿减弱,为削减成本,许多企业选择缩小办公空间或退租,导致传统商务楼宇空置率上升。如2024年初美国总体办公室空置率为18.6%,创30年历史新高,中国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写字楼空置率在2024年上半年均超过或接近20%。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使得商务楼宇租金面临下行压力,业主租金收益减少。美国最大的传统写字楼REITs的股价比疫情前下跌了40%-60%,反映出商务楼宇市场价值和收益在大幅度下降(数据来源同上)。种种迹象表明,传统的商务楼发展进入了瓶颈期。
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办公观念和方式,线上办公、灵活办公等模式逐渐普及,企业对传统集中办公空间的依赖度降低,对办公场地的需求更加灵活多样,减少了对传统商务楼宇的长期租赁需求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,2024年4月,全国办公楼施工面积累计为28472.69万平方米,下降8%,新开工面积为708万平方米,下降14.3%。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等,人口出现回流或分散等现象,影响了商务楼宇的需求分布。
一、国内外引领潮流的商务楼创新有哪些共性
表1 国内外商务楼创新项目分析
![](https://imgpai.thepaper.cn/newpai/image/1739242918561_X7cxKf_1739334295665.png?x-oss-process=image/resize,w_1024)
分析:
根据《2024全球Z世代支出报告》,全球Z世代(1997-2012年出生)将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、最富有和消费最高的一代。中国现在Z世代人口的规模约2.64亿,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20%,但所贡献的消费规模已经占到40%。他们的消费观是为兴趣和价值观买单,注重自我表达,推崇多元审美。把握消费新趋势,面向年轻群体需求,打造独特非标商业项目,已经成为商务楼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。
我们选择了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成都和香港等城市的一些引领潮流的商务楼创新典型,发现有一些共性的特点:一是定位精准,有别于一般的商业项目,这些项目都是在研究消费趋势的基础上,结合区域实际,锚定Z世代群体展开商业设计;二是人文+商业,提升品质,围绕街头文化、艺术、社区化活动、夜经济等布局零售、美食、娱乐、休闲等多元业态;三是差异化发展,主要体现在建筑外观、业态细分等方面。
从国外来看,东京Ginza Six以艺术与文化为主题,在艺术体验中购物,别有一番趣味。纽约Industry City和伦敦Battersea电站的工业风打造了工业区转型升级的新模式。曼谷The Commons被CNN评为“曼谷最佳社区商业”,主打环保、可持续发展,吸引众多回头客。首尔DDP东大门将艺术、技术和建筑融合在一个无缝且功能性的设计中,将服装设计-生产-直播一体化发展。新加坡Funan Mall则是科技赋能商业发展的典范,动感墙、室内自行车道、机器人辅助寄存服务等高科技元素满满。
启示:
1.从“空间租赁”到“内容生产”:案例中商务楼宇均主动策划内容,包括艺术、科技、社群等,而非被动依赖商户,创新了商务楼宇运作模式。
2.精准狙击细分人群:如上海X88以热衷尝试新鲜事物、追逐潮流生活的年轻人为核心目标客群,成都Regular瞄准文艺青年,香港K11绑定高净值客群。
3.在地文化挖掘:伦敦电厂、首尔东大门均将本地资源转化为独特IP。
二、商务楼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
商务楼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载体,具有区位优势、人群聚集效应和空间灵活性,可以根据自身区位、客群、资源禀赋,选择“艺术赋能”“科技沉浸”“圈层聚合”等不同路径切入方式引领潮流消费,打造新型商业生态。
1、充分发挥政府在楼宇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,强化顶层设计,创新治理机制,推动商务楼宇高质量发展
在城市经济发展的版图中,楼宇经济正日益成为推动产业升级、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。为充分释放楼宇经济的潜力,政府需深度介入,通过强化顶层设计、创新治理机制,以精准满足产业诉求为导向,全方位提升城市在楼宇经济领域的竞争优势。
一是创新商务楼宇发展政策,提升商务楼宇转化利用政策扶持软环境。一方面深入包装策划楼宇资源、楼宇特色和楼宇优势,编制优质楼宇精准策划包装手册、建立对外推介网络平台,延伸楼宇推介的广度和深度。创新招商思路,工作重心由“平面推进”向“立体拓展”转变,将优质闲置商务楼宇项目,纳入国内外双招商活动洽谈推进项目目录,多渠道、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。另一方面,通过调整“商办混合”土地性质,突破业态限制,设置商业创新试验区,并给予财政资金补贴,引导社会资本关注与支持商务楼宇创新。
二是政策驱动,解决负债久期与资产久期错配问题;以时间换空间,以空间促发展。在商务楼宇转化利用中,需要制定长短期转化利用方案,既要关注眼前的发展需要,也要考虑长远的发展需求。政府需要着眼长远,在资金、技术、税收等多方面给予扶持。加大国有资本投入力度,与投资基金合作孵化新消费品牌,或引入REITs模式盘活资产,为潮流业态落地提供资金支持。鼓励银行、信托等机构,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商务楼宇转化利用项目。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资,解决负债久期与资产久期错配等问题。
三是摸清家底,夯实商务楼宇创新利用基础工作。商务楼转化利用的基础是针对性、常态化管理。在摸清商务楼宇底数的基础上,为楼宇建档,形成系统的楼宇信息数据库。通过数据分析,识别出楼宇的优势、劣势和潜在价值,为后续的转化利用提供决策支持。
2、高度重视楼宇经济发展,精耕细作,科学分析,明晰定位,制定规划,以商务楼宇转化利用为契机,集聚各类产业要素,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。
第一,商务楼宇转化利用规划先行,着力构建楼宇产业链。楼宇经济兼具公共属性和产业属性,商务楼宇转化利用重点在于产业资源导入和产业生态的构建,因此需要统筹区域产业资源和生态,整体规划商务楼产业定位,解决目前商务楼同质化严重的问题。
第二,要素集聚、差异化发展是商务楼宇转化利用成功的关键。打造主题楼宇,专业化发展、服务升级迫在眉睫。现有商务楼一般都是综合性楼宇,同质化比较严重,产业没有集聚,功能不够完善,低水平重复竞争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在金融、文化、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,根据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,打造不同主题楼宇,改造现有一般商务楼宇,以主题招商,加速资金、人才、技术、供应链集聚发展。
第三,明确功能定位,加强楼宇特色包装。开展楼宇品牌化运营策略,根据楼宇特色要素,开展主题招商。根据区域特色,提升品牌楼宇文化内涵,培育楼宇文化。如沈阳市聚焦文化赋能战略,将优质文化基因充分挖掘、利用、激活、整合,精心策划推出“文化+”主题的系列活动,在充分释放文化功能和作用的同时,与区域内的特色楼宇、街区、产业充分结合、深度融合、互为促进。
第四,转变商业地产的理念,认真做商业,开展楼宇品质提升工程。分析研究头部商务楼运营商的成功经验,项目立项到拿地开始做,一般需要三年;定位、设计、招商都要精益求精。上海的X88从2002年至今,经历了几次大的业态规划定位调整。新加坡的Funan mall从2016年闭店三年,从老旧的数码商城进化为“黑科技”商业地标。
3、创新楼宇管理模式,构建网络智慧平台,赋能双招双引。
一是加大楼宇智慧管理平台的研发,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,将楼宇的设备运行数据(如电梯、空调等设备的状态和能耗)、空间使用数据(空置率、租赁情况等)、企业经营数据(营收、纳税等)等多源数据进行整合。通过在楼宇内安装各类传感器,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,上传至智慧平台进行分析处理,为楼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。通过提升楼宇经济的统计分析能力,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和依据。同时,也可以实现楼宇和驻厦企业信息的动态数据共享,为楼宇企业的沟通与协作搭建平台和空间。
二是根据不同类型楼宇和入驻企业的特点,提供定制化服务。
三是构建政府、楼宇业主、运营商、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协同共治模式。政府发挥政策引导和监管作用,楼宇业主与运营商负责硬件设施维护和基础服务提供,企业积极参与楼宇管理反馈。定期召开多方联席会议,共同商讨楼宇发展规划、解决管理难题等。
4、以空间重塑与科技赋能,引领新消费浪潮。
虽然在互联网时代,网上购物等的确影响了商务楼的发展,但同时也促进了商务楼的转型发展。人总是要社交的,也有外出购物、交流的需求。如果商务楼模式单一,很难激发消费热情。
首先,空间重塑,契合新消费趋势。
一是场景化消费空间打造。改变传统商务楼宇单一功能的商业空间模式,融合生活、娱乐、社交等多元场景,打造场景化消费空间。
二是关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,提供个性化空间定制服务。在商业综合体中,为特色品牌商家提供专属的店铺设计方案,从装修风格到空间布局,都契合品牌调性和目标客群喜好。如一些小众设计师品牌店,其店铺空间可打造成艺术展览风格,展示独特的时尚理念,吸引追求个性的消费者。如宠物友好商场,为带宠物的消费者提供宠物活动空间。
三是营造开放式空间。打破传统商业空间的封闭性,营造开放式空间。将店铺与街道自然融合,设置公共休闲区域、景观小品等,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性。消费者可以在漫步过程中自由穿梭于各店铺之间,享受开放、自由的消费体验,提升消费乐趣。
其次,科技赋能,构建智慧消费新生态
一是数字化运营管理。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商业运营的数字化。通过消费者在商场内的消费记录、行为轨迹等数据收集与分析,了解消费者偏好和需求,为商家提供精准的营销建议。例如商务楼管理方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,调整店铺布局和品牌组合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运营效率。
二是提升智能购物体验。引入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提升购物体验。如智能导购机器人,能为消费者提供商品信息查询、路线指引等服务;智能服务机器人,为消费者提供寄存、助老、幼儿看护等服务;无人便利店实现自助购物、自动结算,减少排队等待时间;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技术在试衣、家居展示等方面的应用,让消费者在购买前获得更直观的体验,增加购买意愿。
三是线上线下融合。借助互联网和移动技术,实现线上线下、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消费模式。一方面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平台预订商品,到线下门店体验和自提;商家也可以通过线上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,利用线下门店提供售后服务和体验服务。另一方面,可以探索元宇宙与商业融合,根据商务楼宇主题打造相应的元宇宙体验项目,通过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等技术,让消费者沉浸式感受主题氛围。
空间重塑与科技赋能相辅相成,共同推动商业领域适应新消费趋势,打造智慧消费新生态,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、便捷、个性化的消费体验,也为商业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。
(作者魏晓雁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审计系主任、副教授)